教授
朱德举教授在高性能纤维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复材)及复材筋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生物材料多尺度力学行为及仿生结构材料设计等交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等);作为首席专家承担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长沙市科学计划重大专项各1项;作为研究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和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文章180余篇(https://orcid.org/0000-0001-5596-4593),英文著作章节12篇,Scopus引用6000余次(h指数43)(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23013480300&origin=AuthorEval)。在ResearchGate网站(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eju_Zhu)的研究论文已被世界各地的学者阅读6万余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授权国家专利18项(发明专利4项)。
办公地点/Office:土木南楼A303 Main Build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Room A303
Email:dzhu@hnu.edu.cn
2012-今,英国卡迪夫大学,环境岩土中心,博士后
2019-2019,访问教授,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蒙特利尔,加拿大
2010-2012,博士后,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蒙特利尔,加拿大
2006-2009,博士(结构/材料工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
2004-2005,研究生(岩土地震工程),阿拉斯加大学,美国
1997-2003,本科和硕士(交通土建工程),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中国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478252,“复杂服役环境下织物增强混凝土的仿生智能设计与耐久性机理研究”,2025/1-2028/12,主持(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806225,“海洋环境下高耐久FRP筋海水海砂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设计基础理论研究”,2019/1-2022/12,主持(结题)
[3]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9-H863-03-ZT-003-033-01,“xxxx”,2019/9-2021/6,主持(结题)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220,“动态荷载与温度耦合作用下织物增强混凝土的损伤机理研究”,2018/1-2021/12,主持(结题)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638008,“绿色低碳地聚物混凝土材料和结构设计的基础研究”,2017/1-2021/12,参与(结题)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7YFC0703006,“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新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六“大拉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索、锚具、连接件及其轻量化大跨结构体系研究”子课题,2017/7-2020/6,主持(结题)
[7]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7-H863-03-ZT-003-008-06 ,“xxxx”,2017/7-2019/6,主持(结题)
[8]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项目,6141A02033602,“基于鳞片仿生的柔性防护装备关键技术研究”,2016/1-2017/12,主持(结题)
[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2CB026200,“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课题四“FRP及其增强结构在极端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及控制方法研究”,2012/1-2016/12,参与(结题)
[10]山东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项目,YDZX2024016,“绿色低碳新材料研制及应用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中心”,2024/11-2026/11,参与(在研)
[11]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24TSGC0621,“绿色挤压墙板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与运维服务平台研发”,2024/9-2026/8,主持(在研)
[12]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工程),2023CXGC010206,“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与装配施工机器人开发”,2023/7-2026/6,参与(在研)
[13]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21TSGC1175,“仿生柔性新型防护装具的研发”,2021/12-2023/12,主持(结题)
[14]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2020GK2079,“基于超高强生物质纤维复合材料的防护与保温一体化装配式营房智能建造技术与示范应用”,2021/1-2022/12,参与(首席专家,结题)
[15]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鲁发改动能办[2020]1220号,“面向装配式建筑的绿色轻质墙材智能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示范”,2020/10-2022/6,参与(结题)
[16]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工程),2019JZZY010455,“面向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线的研发与应用示范”,2019/6-2021/12,参与(结题)
[17]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2018RS3057,“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2018/10-2021/10,主持(结题)
[18]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GK2130,“仿生柔性全身防护装具的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2017/4-2020/3,主持(结题)
[19]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6GK4016,“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材料与复合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6/1-2018/12,参与(首席专家,结题)
[20]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2014WK2026,“高性能仿生防护墙的性能研究”,2014/1-2016/12,主持(结题)
[2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第48批),教外司留[2014]1685号,“鱼鳞片多尺度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2014/9-2015/12,主持(结题)
[22]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重点项目),kh2201425, “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保温复合墙板围护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1/9-2023/9,参与(首席专家,结题)
[23]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kq1907115,“防护及保温一体化织物增强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关键技术研究”,2020/1-2021/3,主持(结题)
[24]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kq1703002、kq1804002、kq1902043,“建筑垃圾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8/1-2020/12,参与(首席专家,结题)
[25]湖南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仿生高性能防护墙的试验与理论研究”,2013/1-2014/12,主持(结题)
学术成果一:首次系统得到了高性能纤维织物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建立了纤维织物非线性本构和多尺度有限元模型;揭示了复材力学性能的尺度、尺寸、应变率和温度效应,阐明了温度和动态荷载耦合作用下复材板与钢材的界面动态损伤规律;得到了复材单筋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及损伤演变规律,首次建立了考虑材料内部微观缺陷的复材拉索整体性能预测模型和分析方法。该成果为完善复材及其结构的抗震、抗爆、抗冲击荷载损伤可控理论与设计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Composites Science&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土木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150次(Google),并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1)冲击工程领域顶级期刊Int.J.of Impact Engineering副主编Shim教授(Int.J.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16,80:212-226)评价申请人和Dong&Sun为“首次和目前唯一模拟纤维束拔出行为”的学者;(2)普渡大学Weigong Chen教授(Composites Part A,2014,58:98-106)认为申请人的研究成果“阐明了(shedding much light on)纤维束测试和模拟…”;(3)新南威尔士大学Evgeny Morozov教授(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20,146(2):04019127)评价申请人的非线性本构模型是“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4)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科廷大学Hong Hao教授(Composites Part B,2017,125:123-133)认为申请人关于复材动态力学性能及损伤破坏机理的成果“为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5)我国防护工程领域著名专家、陆军工程大学方秦教授(Polymer Testing,2017,63:54-64)引述申请人的成果来佐证UHMWPE纤维的应变率效应和破坏机理;(6)德国拜罗伊特大学Andreas Greiner教授在国际顶刊(Science,2019,366:1376-1379)引用申请人的成果对比新型纤维的性能。
学术成果二:提出了显著提升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新方法,突破了水泥基材料易开裂、韧性低、界面弱的缺点,建立了其力学行为的理论预测模型;首次揭示了强动载荷和极端温度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变硬化行为特征、界面损伤演变规律和机理;构建了新型夹芯复合墙板的抗冲击和抗侵彻性能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该成果为推广使用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提升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研究成果在水泥与混凝土、复合材料领域权威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发表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140次(Google)。国内外知名学者大量引用并高度评价了本项工作:(1)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德累斯顿工业大学Viktor Mechtcherine教授(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262:120913)认为“朱等提出的通过短切纤维增强的方法显著提升了织物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2)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Tsesarsky教授(Materials&Structures,2015,48:471-484)评价本成果“显著提升了TRC材料的动态和抗冲击性能”;(3)希腊佩特雷大学Thanasis Triantafillou教授(J.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2019,23(1):0311800)评价“针对TRC的研究大多数均在静态条件下进行,但是,朱等开展了动态测试以研究应变率对TRC性能的影响”;(4)《J.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主编、密歇根大学Sherif El-Tawil教授(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15,56:15-24)大篇幅介绍申请人“较极端荷载时TRC动态力学性能及损伤机理”的成果;(5)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主编Nemkumar Banthia教授(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19,104:103389&2016,68:96-108)多次引用了申请人的相关成果;(6)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徐世烺教授团队(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262:120562等)多次引用申请人在TRC组成设计与性能提升方面的成果。
学术成果三:得到了海水海砂混凝土(SSC)水化动力学与微结构演变特征,建立了基于性能要求的不同强度等级的SSC设计方法;揭示了海洋环境对复材筋(FRP)及其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FRP-SSC)构件性能时空演变的影响规律和劣化机理,提出了基于低碱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材料与构件耐久性提升方法。该成果为FRP筋海水海砂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成果《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和《中国公路学报》等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160次(Google),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1)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萍教授(Carbon,2022,190:104-114;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1,295:123703等)多次引用了申请人在海洋环境下复材筋耐久性方面的成果,阐明在海水海砂混凝土中使用FRP筋的可行性;(2)《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主编Antonio Nanni教授(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22,152:106666)认为申请人“关于海水海砂混凝土中复材筋耐久性方面的研究深入全面”;(3)超高韧性水泥基材料(ECC)发明人、密歇根大学Victor Li教授(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20,114:103740;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21,140:106292)引用申请人的成果解释推广复材筋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意义;(4)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刘加平教授(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22,55:63)引用申请人的成果强调针对海工结构中混凝土材料进行阻裂研究的重要性;(5)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徐世烺教授(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2,317:126164;Composite Structures,2021,275:11440)引用申请人的成果解释了海洋环境中水泥基材料的物相演化机制。
学术成果四:揭示了典型生物材料的多尺度结构与增强增韧机理,建立了基于多功能要求的仿生柔性防护结构设计方法和准则,突破了设计制备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成功设计并制备出了高性能仿生复合鳞片和柔性防护结构,填补了本领域空白。该成果将为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以及柔性防护结构的设计与制备以及综合性能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撑。
研究成果在生物/仿生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cta Biomaterialia》、《Bioinspiration&Biomimetics》和《Materials&Design》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撰写英文著作《Handbook of Micromechanics and Nanomechanics》、《Engineered Biomimicry》章节,单篇最高引用245次(Google)。国内外知名学者大量引用并高度评价了本项工作,代表性同行评价包括:(1)美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ert O.Ritchie教授评价申请人“首批次观测到去除高矿化外层的鱼鳞片抗拉强度比完整鳞片高的现象”,“提出了基于鳞片仿生的新型材料制备方法”,并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顶级期刊论文大篇幅多次引述了申请人在鱼鳞片多尺度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破坏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Jennifer A.Lewis教授发表在PNAS上关于3D打印复合材料的成果借鉴采用了本研究建立的实验方法;(3)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Kyriaki C.Datsiou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引述本研究成果讨论贝壳仿生研究的最新进展;(4)ASCE工程力学杂志副主编、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arkus Buehler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引用本研究成果阐述生物材料可以提供无以伦比的解决方案,设计出同时具有轻质、柔性、坚韧等特性的装甲;(5)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州农工大学J.N.Reddy教授引用本研究成果阐述新型材料的仿生设计方法与原则。
Geotechnical Journal,59(8):1474–1486.https://doi.org/10.1139/cgj-2021-0069
[1]2024,湖南大学师德标兵
[2]2024,湖南大学优秀教工党员
[3]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4]山东省济宁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2023,杰出论文奖,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6]2022,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7]2022,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8]2021,湖南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绿色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
[9]2020,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10]2019,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奖(绿色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导师团队,
[11]2019,湖南省第十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2]2019,湖南大学科研标兵
[13]2019,湖南大学优秀教师
[14]2019,湖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15]2019,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
[16]2018,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17]2018,2024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18]2018,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研突出贡献奖
[19]2017,湖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2017,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21]2013,山东省济宁市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圣地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22]2012,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
[23]2012,杰出论文奖,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24]2011,最佳论文奖,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al
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版权所有
校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 | 邮箱:zgxy@hnu.edu.cn | 邮编:410082
湘教QS4-201312-010059 湘ICP备09007699号
微信公众号